今天是農歷三月初三,恭迎大肚彌勒佛化身的布袋和尚坐化日,值此殊勝日請盡力行善、吃素、放生、供燈、持咒、誦經,回向、祈愿世界和平、無有災厄、眾生安泰、得聞正法、具足正念、廣造善因、自利利他、早證菩提!

布袋和尚,是五代時期后梁的一位高僧,出生于浙江寧波奉化長汀村,法名為契此,號“長汀子”。契此于奉化岳林寺出家,體胖腹大,笑口常開,話出無定,寢臥隨處,用竹杖挑著大布袋游戲人間,到處行乞,化得東西就放入布袋,布袋放多少都不滿。見物則乞,見貧則舍,故人們稱之為布袋和尚。
布袋和尚還有個特點就是,天要下雨他則穿草鞋,天要干旱則穿木屐,人們常常依祂的穿著判斷天氣。祂預言吉兇,每示必應,不可思議事跡頗多。

故事一:放下布袋 何等自在
有一次,有一位師父問布袋和尚:“什么是佛法?”
衪把布袋往地下一放,不說話。
“這個就是佛法嗎?”
衪又把布袋拎起來,往肩上一扛。然后再問衪,祂就走掉了。
衪用形體語言作答案。“什么是佛法?”把布袋放下,是“放下”煩惱。
再問:“這個就是佛法嗎?”
衪又把布袋“提起”,是指“放下煩惱提起智慧”;
“放下”不代表放棄 —— 是放下負面的、提起正能量。

故事二:心地清凈方為道
據正史記載:布袋和尚喜好田間勞作,有次與人比賽插秧,四位農夫手起手落,不一會兒田中就綠了一大片,而布袋和尚眼看就要輸了,祂卻呵呵笑著,高聲吟詩:
手捏青苗種福田,
低頭便見水中天;
六根清凈方成稻,
退后原來是向前。
大伙一聽,這首《插秧偈》很有意思。六根清凈方成稻,退后原來是向前。
“六根”不單單是說插秧每行有六株,也暗示佛經指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
“稻”與“道”又諧音,最后一句,“退后原來是向前”,不僅描繪了插秧情景,更包含了佛教的智慧和辯證的哲理。
人們在琢磨的時候,布袋和尚施展神通,樂呵呵地率先插完秧苗而去。

故事三: 圓寂做偈表真身
布袋和尚在岳林寺出家,又在岳林寺圓寂。后梁貞明二年丙子三月初三,布袋和尚在浙江奉化岳林寺東廊磐石上說了四句《辭世偈》:
彌勒真彌勒,化身千百億;
時時示時人,時人自不識。
偈畢,安然而逝,后人恍然大悟,原來每天見到的布袋和尚,就是當來下生彌勒佛的化身。
彌勒佛(即彌勒菩薩摩訶薩),意譯為慈氏,未來將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,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(也叫未來佛),即賢劫千佛中第五尊佛,常被稱為“當來下生彌勒尊佛”。
布袋和尚隨遇而安,寬容大度,詼諧幽默,百般容忍,笑對一切,不計較,不糾結,灑脫自在,欣逢布袋和尚坐化紀念日,讓我們至誠頂禮大和尚,學習大和尚,寬厚包容,心無掛礙,一切隨緣,以偈結尾,祈愿大家在彌勒的忍辱中,用笑來凈化心靈,面對一切,灑脫過生活。

老拙穿衲襖,淡飯腹中飽,
補破好遮寒,萬事隨緣了。
有人罵老拙,老拙只說好,
有人打老拙,老拙自睡倒。
涕唾在面上,隨他白干了,
我也省氣力,他也無煩惱。
這樣波羅蜜,便是妙中寶,
若知這消息,何愁道不了?
這不就是無我無他悟道者的真實寫照嗎?

長按下面二維碼關注五臺山拜佛旅游咨詢平臺,五臺山門票、酒店、導游、租車竟在掌握。也可電話0350-6543333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