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參拜了五臺山臺懷鎮寺廟群寺廟的金碧輝煌、香火旺盛,接下來我帶大家看看五臺山寺廟的另一面:偏僻幽靜、原始古樸的寶華寺。
寶華寺位于五臺山臺懷寺廟群北三公里左右的塔兒溝,往山溝里 的一路上我們可以路過東莊村、草地村、陽坡道村。在陽坡道村往東叉行300米就是紅墻掩映的寶華寺,寺宇三面環山,一道清水寺從旁流過,頗顯幽靜。
寶華寺始建于唐代,原名雜花庵,明清多次翻修。光緒二十九年(1903年),掛匾改名「寶華寺」,1990年住持演林法師又新建天王殿、文殊殿、東西寮房和塔。1998年,他又建造了大雄寶殿。但是當時因為財力、物力匱乏,政府也沒有很重視,所以寺廟修建比較簡陋。
寶華寺,坐北面南,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有天王殿(山門),文殊殿和大雄寶殿。進入寺廟,穿過天王殿,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一座高約10米的塔,他叫做燃燈佛母塔,系乾隆年間修建,是一金剛寶座式的白塔(藏式瓶形塔),四角有小塔,塔基四周有魚、龍、象、馬、牛、羊等石雕,雕工精美。在大塔的須彌座和覆缽間置有許多燃燈佛(傳說當初,釋迦牟尼還是善慧童子時,正巧遇到燃燈佛也在路上走著。善慧童子發現地面有一灘污水,心想佛是赤足行走,這污水一定會弄臟了佛的雙腳。就頓發大心,親身撲在地上,還用自己的頭發,鋪在污水上面,等著燃燈佛從他頭發上走過去。當時燃燈佛看到善慧童子這種布發掩泥的情景,就授記說:“善男子,汝于來世,當得作佛,號釋迦牟尼。”,故名燃燈佛母塔。
相傳這座塔的塔基在西藏,塔身在西寧塔兒寺,塔尖是自己飛到五臺山的。
傳說是這樣的,從前某天有位上了年紀的老人,走進塔爾溝,那時這里只有六七戶人家。這位老人挨家挨戶地說:“今天中午,有座塔尖要落到這里,大家趕快把貴重物品搬出去,以防房損壞,遲了就來為及了。”大家都說這位老人是個瘋子,因為塔類是不會飛的,誰見過會飛的塔尖呀?
這位老人從這家進那家出,全溝六、七戶人家都關照過了,卻沒有一個人聽他的話,也沒有一家往外搬東西。太陽越升越高,中午眼看就要到了,這位老人急得團團轉。他看見一個六歲小孩在地里玩耍,他走過去二話沒說,拍了一下孩子的腦袋,小孩就乖乖地跟他走了。
有人看見了,就一面追,一面喊叫。這一下,把全溝的人轟動了,都跑出來追趕。說來也怪,老人帶著小孩跑得更快,怎么追也追不上。一氣跑出了一里多路,當老人來到陽坡道才站住腳不跑了。他和小孩一起坐在草地上休息。人們趕到他旁邊,剛要將他繩之以法,突然天昏地暗,當面不見人,大風刮得呼呼直響。只聽見轟隆一聲人們都被震得目瞪口呆。轉瞬間,風停云散,太陽又照在頭頂上了,卻見一座大銅塔尖和四個小塔尖搖搖擺擺飛到佛母塔上,同時又看見幾處房屋震塌。
人們這才明白過來,老人是為了救大家的性命啊!當回過頭來再找老人時,已無影無蹤不行去向……神話雖有些荒誕,但是,卻實實在在給這座佛母塔添上了一層神奇的色彩。

傳說,那位老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,為了防止塔尖再飛到別的地方去,人們在正殿里用楠木雕塑一尊文殊菩薩,這樣就能鎖住塔尖。因為塔尖是西藏飛來的,所以人們就叫它為西藏飛來塔。
登上寺門前的臺階,側門進入寺院,飛來塔就在面前,我們先看看塔前面的天王殿,面寬三間,單檐硬山頂。殿的正面,供大肚彌勒佛,袒胸露腹,箕踞而坐。背后為手持降魔杵的韋馱菩薩。兩山墻彩塑身體魁梧,橫眉怒眼、驅邪鎮妖的四大天王。天王殿兩側為鐘樓二樓,其作用是,破長夜,驚睡眠,覺昏衢,去冥昧,喚醒蕓蕓眾生。
在塔的下面,矩形一圈擺著可以供千百盞酥油燈的大燈柜,我們可以看到燈柜中供著許多酥油燈,這些燈都是有求學、消業、求財、求平安心愿的人們供養的,燈下面是心愿卡,上面寫著供養者的姓名、地址、心愿以及供燈的時間。
寶華寺是目前五臺山可以自己供燈的寺廟。在佛寺塔廟前,親手點亮自己的智慧之燈,燒盡一切貪婪。《無量壽經》說:「為世之燈明,乃人間最勝之福田」。《菩薩藏經》中說:「燃點十千燈明,以懺滅眾罪」,因此在佛前點燈,是借著佛的智能之燈所放出的光明,照破我們的無明,使我們心生慧解,成就我們的智能波羅蜜。人們生活在三界里,舉心動念莫不在造業,特別是無始以來的無明,若非有大智大慧,真不能照破。因此點燈供佛,藉助佛的智能明燈引燃我們的心燈實在是必要的,而且必須恒常持續不停。無明引發的貪、瞋、癡三毒,一旦自我的慧燈燃起,照破一切黑暗,光明顯現,平安、吉祥、四喜、五福、七財自然不待祈求就可源源滾滾而來。只要有燈明的地方,諸佛菩薩的慈光自然遍照。 佛教說:燈是光明的象征,如果沒有燈,便一片漆黑,佛教的傳承叫傳燈。佛法代表智慧,而燈代表光明智慧,供燈時我們發愿讓佛的智慧充滿大地,所以把光明都供給佛,功德不在燈的多少,而是一片心,心中存有光明就是功德,如果心中只有黑暗就沒有功德。心中有光明不在乎燈的大小和多少,因為重在自己發無住相菩提心,誠心祈愿,自然能得到:1.相貌莊嚴,2.財資充足。3.有大善根,4.得大智慧
天王殿西:為觀音殿,面寬三間,單檐硬山頂,內供滴水觀音,手持凈瓶,為眾生施舍甘露。
在登上高高的石階,登上高臺基的文殊殿,文殊殿面寬三間,單檐硬山頂。殿內供文殊菩薩(楠木文殊菩薩),半跏趺坐于狻猊背上。該院有東西配房各五間,東為客堂,西為僧舍,均為單檐硬山頂。
從文殊殿的轉角殿往后走,進入大雄寶殿的院落,在院子西南墻角,我們可以看到一跺一跺的磚瓦,這個估計是修建文殊殿用的,大雄寶殿的瓦是18-19年才鋪設好的,文殊殿也是年代比較久遠的一座殿,因年代久遠破舊不堪、需重新翻修房頂,但因寺廟香火不怎么旺,所以耽擱了許久,等籌齊了大殿的磚瓦,再行鋪設文殊殿。大家有心布施,100元以上者就可把自己的姓名寫在瓦上,等于給寺院捐了善款,再行購瓦,寫自己名字的瓦會覆蓋在寺廟的屋頂,我們需要請寺院管事的師父辦理,供養佛法僧三寶是積累福報的最快方式,修廟功德尤其殊勝,但是也需要機緣,不是每個人都能碰到這種修廟鋪瓦的做功德機會的!
想想寺廟的大殿上有自己或家人的姓名,是多么喜悅的一件事呀。自古以來都是錦上添花的多,雪中送碳的少,我們可以看到五爺廟有很多人,因為大家都說五爺廟靈,難道其他的寺廟不靈嗎?還是因為大家來的比較少呢?佛和菩薩是一樣的,都是悲憫萬物、普度眾生的,都是一樣的,他們應該受到一樣的待遇,我們可以想想,到底是雪中送炭功德大,還是錦上添花功德大。
大雄寶殿:面寬七間,二十五米,進深三間,十四米,單檐歇山頂,古樸雄壯。殿內佛壇上供橫三世佛,殿之東西兩山墻間,彩塑姿態各異的十八羅漢。
大雄寶殿東:
為五觀堂,九間,單檐歇山頂,前出廊,顯得宏偉高大,相當氣派;
大雄寶殿西:
為念佛堂,左右對稱,格外整齊。
在各界人士的鼎立支持和關注下,寶華寺正在日新月異的恢復中,也許以后再來寶華寺,寺宇完善,恢弘莊嚴,各位的心里也升起許多布施的喜悅,收獲許多成就的快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