集福寺,位于臺懷鎮向北的公路邊上,距臺懷寺廟群500米,距大白塔約兩公里,東北臨碧山寺不過百米,西南和七佛寺相接,寺宇坐落在山腰,居高臨下,昔為章嘉活佛"五處"之一。曾遭"文革"洗劫,滿目荒涼,后來重修。
集福寺下有一座很好看的木牌樓,且風光秀麗。至此,但見這座三樓三門牌樓臨道而立,卻是彩飾華艷,構建不俗,周圍密樹婀娜,搖枝動骨。從牌樓下踏石砌鋪道而上,怡然又入幽處,集福寺隱而不露,其境曲雅。卻待回頭,一抹紅墻就在高處,這就是集福寺了。沿著山路上山,山風微微吹過來,帶來松柏的香氣,偶爾也夾雜著大殿里香燭的甜香,深深呼吸一口,長久被灰塵和汽車尾氣熏陶的肺里,終于沁進一絲清涼的空氣。
集福寺又名洪泉寺,建于清道光年間,寺宇坐北向南,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、大雄寶殿、文殊殿和建于高處的藏經閣,兩側有配殿及東西禪房等。
寺中庭院清幽。大雄寶殿是寺內主殿,四周出廊,雍容氣派,殿內供釋迦牟尼佛及迦葉、阿難兩弟子,后為"西方三圣",兩壁為十八羅漢。文殊殿中供騎獅文殊菩薩、騎象普賢菩薩和騎朝天吼的觀世音菩薩。藏經閣赫然雄踞高處,異常醒目,其下五層石砌高臺踏道,漢白玉欄桿圍繞,疊落有致,陡然就把一處寺院的高華雅韻展現得風采依依,成為矚目神往的一處蓬萊仙苑。
遠處是深褐色的山峰,灌木蔥蘢,但樹很少,雖然葉子已經掉光,但是光禿禿的枝干向天,更顯其倔強本色。更遠處的山頂上覆蓋著連片的積雪,一條公路環山而下,千百年來,無數場艱苦的戰斗曾在這片山巒中發生,戍邊的軍人和虔誠的僧侶是這里的主角。集福寺內的白塔,滲透著一種堅忍的性格,無聲地承受著亙古的寂寞。
大雄寶殿右側的南配殿內,供有一尊很特殊的圣像,即楊五郎等身塑像。塑像身披鎧甲,氣宇軒昂。其神姿雄壯昂揚,勃發著凜然正氣。相傳,楊五郎曾出家于集福寺附近的太平興國寺,投在五臺山高僧睿諫門下。但他身在佛門,心系國家,培養武僧,擊敗韓昌,為保衛國土立下了不朽功勛。其徒弟愛國僧人真寶,又繼承五郎遺志,在抗擊金兵的侵略中,挺身而出,面對利刀,壯烈犧牲。楊五郎忠勇報國的故事在五臺山廣泛流傳,故林彪在金剛窟修建行宮炸毀五郎祠后,集福寺的比丘尼為了讓游人瞻仰到一代僧范英容,于此新塑五郎像一尊,并將殿宇改為五郎殿。還按顯通寺藏珍樓中楊五郎當年用的81斤重的鐵棍,重新復制了一根陳列于殿中。五郎名滿天下,深入人心,故游客信眾多來此瞻其尊容。
集福寺清幽雅靜,善男信女們進入寺中,“但聞般若妙音,整日舒卷和暢”可以說是人間的另一種境界了。